hoka shoes

Archive for 2023 年 7 月 8 日

李玟去世|李思林回應異物入肺致死傳聞 質疑:知情人士是我妹?

李玟去世|李思林回應異物入肺致死傳聞 質疑:知情人士是我妹?

華語樂壇天后李玟 (Coco) 周日(2/7)驚傳離世終年48歲,消息震驚中外。有指李玟於7月2日在位於港島的寓所輕生,最先被她的母親發現,報警後由救護車送往瑪麗醫院搶救,一直處於昏迷狀態,延至7月5日中午離世,令家人悲痛萬分。由於Coco非自然病逝,其二家姐李思林(Nancy)表示,港府規定遺體需進行解剖,需要約4到6周時間釐清死因。

代天后隕落。(微博@CoCo李玟)

代天后隕落。(微博@CoCo李玟)

昨日(7/7)有其他傳媒報道,據知情人士消息指Coco非常愛錫86歲媽媽,而且畢生聰明,不認為Coco會割脈自殺,又指Coco真實死因並非割脈自殺,而是離世前受抑鬱症影響生活,在進食噎到氣管,嘔吐物入肺導致窒息。也一另一個傳言指Coco是在救護車上突然嘔吐,被嘔吐物嗆入肺部導致窒息死亡。而Coco二姊李思林(Nancy)最近接受訪問表示李玟當日的確有嘔吐過。

李玟近日驚傳不敵抑鬱症輕生,事件讓大眾更加關注精神健康。(fb@李玟)

李玟近日驚傳不敵抑鬱症輕生,事件讓大眾更加關注精神健康。(fb@李玟)

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或被美撕毀,美印科技合作大潮漸起

作為1979年中美建交後簽署的首批政府間協定之一,《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一直被視為兩國科技合作的重要象徵。該協定每5年續簽一次,40餘年從未間斷。

40多年來,中美兩國在《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框架下相繼簽訂了30多個議定書/協議,涉及20多個子領域,覆蓋了衛生健康、氣候變化、生態保護、核安全、農業科學、物理和化學在內的基礎研究等領域,為兩國建立互信、擴大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中美科技與經濟存在巨大落差的年代,這些合作項目也為中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為中美對抗持續加劇,令人並不意外的是,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和另外9名共和黨議員,最近敦促布林肯不要再續簽該協定,理由是它有助於中國實現軍事現代化,會威脅到美國的安全利益。

而另一方面,出於遏制中國的共同戰略需要,美印科技合作大潮卻開始瘋狂湧動。

印度總理莫迪訪問白宮,美國總統拜登在正式抵達儀式上,在台上擁抱莫迪。(Reuters)

印度總理莫迪訪問白宮,美國總統拜登在正式抵達儀式上,在台上擁抱莫迪。(Reuters)

據內地人民大學下自媒體「經濟外交學人」匯報總報道,6月中下旬,印美展開高層次、高密度的經濟外交活動,這是近期國際經濟舞台上最值得關注的焦點事件之一。12日,美財長耶倫和國務卿布林肯在華盛頓特區出席美印商業理事會「印度創意峰會」並分別發表演講。耶倫表示,她前往印度的次數超過任何其他國家,包括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前往了四次印度,布林肯則表示美印兩國戰略關係的核心是經濟聯繫。次日,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訪問印度新德里,會見了印度總理莫迪、外交部長蘇傑生和國家安全顧問阿吉特·多瓦爾,兩位國家安全顧問在關鍵和新興技術倡議(iCET)的利益相關者活動上公布了合作路線圖。

同月下旬,印度總理莫迪首度以國事訪問規格訪美,這是莫迪2014年就任總理以來第6次訪問美國,也是除法國總統馬克龍和韓國總統尹錫悦外,拜登任內第3位有國事訪問身份的外國領袖。20日,莫迪在紐約會見馬斯克和橋水創始人達利歐,會後馬斯克表示,印度正在推動特斯拉在印度進行「重大投資」。22日,莫迪在美國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講,並與拜登會晤,美印發表聯合聲明,在先進技術、國防、清潔能源轉型、戰略融合等方面加強合作。

「經濟外交學人」總結出美印正加強合作的五大領域:第一,美印加強技術合作。美半導體制造公司美光與印度合資建設一座價值27.5億美元的半導體封裝工廠,其中美光將投資8億美元,剩餘資金則由印度政府承擔,該工廠將於2024年底開始運營。美晶片設備製造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 AMAT)則將斥資4億美元在印度建立一個新的工程中心。以上投資均旨在建立美印之間「使供應鏈多樣化的半導體生態系統」。印度24日宣佈成為美國礦產安全夥伴關係(MSP)的一員。MSP於2022年6月啟動,其明確目標是交換有關關鍵礦產行業的訊息,以實現私營部門投資多元化並促進公共部門融資。

此外,印度Epsilon Carbon Limited將投資6.5億美元新建一家電動汽車電池零部件工廠,在五年內僱用500多名員工。晶片製造商泛林集團(Lam Research)表示要在印度為多達六萬名工程師提供培訓。美印還將加強通信合作,成立兩個公私聯合工作組,其中一個負責開放式無線接入網絡Open RAN系統的開發和部署,另一個負責先進電信研發。拜登還歡迎印度公司參與美國的「拆除和更換」計劃,該計劃將拆除由不受信任的供應商製造的電信設備。

莫迪訪美:印度總理莫迪在國會眾議院上發表講話,全場起立拍掌。(Reuters)

莫迪訪美:印度總理莫迪在國會眾議院上發表講話,全場起立拍掌。(Reuters)

印度還簽署了《阿爾忒彌斯協議》,這是一項針對參與NASA月球探索計劃國家間合作的藍圖,NASA將為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宇航員提供高級培訓,目標是在2024年向國際空間站發射聯合任務,NASA和ISRO也正在制定2023年底載人航天合作戰略框架。

美印也同意建立聯合機制,通過量子協調機制促進聯合研究,美國-印度科學技術捐贈基金撥款200萬美元,用於人工智能和量子技術的聯合開發和商業化。Google也正在構建支持100多種印度語言的模型,並與印度科學研究所合作,支持人工智能模型語音數據的開源。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宣佈與印度科學技術部(DST)開展35項聯合研究合作,美印商業對話將啟動連接各國初創生態系統的「創新握手」(Innovation Handshake)合作。印度Sterlite Technologies Limited投資1億美元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附近建設光纖光纜製造廠,這將促進印度每年1.5億美元的光纖出口。

第二,提升新一代國防夥伴關係。航空發動機巨頭通用電氣和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簽署備忘錄,美印將聯合生產F414發動機,供印度研發中的「光輝2型」戰機使用。通用電氣正在與美國政府合作以獲得必要的出口授權,這是美國技術轉讓的重大舉措。

美國海軍已與位於Kattupalli(欽奈)的Larsen和Toubro造船廠簽訂了一項主修船協議(MSRA)。該協議將允許美國海軍中途航行的艦艇在印度造船廠接受保養和維修。

美印還開始就供應安全和互惠國防採購進行談判,以便在供應鏈意外中斷時保障國防物資的供應。此外,兩國最終確定了國防工業合作路線圖,為國防工業提供政策方向,以實現和加速先進國防系統的聯合生產。

第三,促進人文交流和共享繁榮。美國加強印度國民美國簽證續簽工作,還打算在班加羅爾和艾哈邁達巴德增設新領事館,印度則希望今年晚些時候在西雅圖及另外2個研議中的地點增設領事館。美印還加強學生、學者、學校和文化交流。

莫迪訪問美國:圖為2023年6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白宮會面。(REUTERS)

莫迪訪問美國:圖為2023年6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白宮會面。(REUTERS)

第四,加強全球合作。美國將加入莫迪於2015年發起的印度—太平洋倡議。這項區域倡議旨在促進海域的安全穩定和可持續利用,印度則將繼續以觀察員身份參與「藍色太平洋夥伴關係」。兩國將舉行印度洋對話,以促進更大程度的區域協調,還打算在今年再次舉行全球問題論壇會議,以合作應對人口販運、糧食不安全和人道主義救災等全球挑戰。美印將建立全球數字發展夥伴關係,應對數字經濟領域的發展挑戰。

第五,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全球健康夥伴關係。美印將加強能源領域的基建投資合作。印度VSK Energy LLC將投資至多15億美元,在美國開發一個新的垂直一體化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工廠,其中包括位於科羅拉多州的一座2.0GW組件和電池製造工廠。印度JSW Steel USA宣佈對其俄亥俄州Mingo Junction鋼廠投資1.2億美元,以更好地支持海上風電實驗室的需求。

印度和美國致力於創建創新投資平台,以降低成本並吸引大規模國際私人融資,用於印度的可再生能源、電池存儲和新興綠色技術項目。美國國際開發署與印度鐵道部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共同努力實現印度鐵路公司到2030年成為「淨零」碳排放國的目標。此外,印度與美國作為創始成員建立的全球生物燃料聯盟將進一步促進雙方在生物燃料使用方面的合作。

22日,美印宣佈達成協議,同意終止雙方在世界貿易組織的六項爭端。這六項爭端涉及鋼、鋁、太陽能電池等產品,印度還同意取消對部分美國產品徵收的報復性關稅。

23日,莫迪與拜登同美國多位世界領先科技公司的高管代表會晤。此次會談旨在加強兩國在人工智能、半導體制造和太空領域的合作。布林肯還出席與拜登和莫迪的午餐會,強調美印在半導體、太空、教育、糧食安全等領域日趨緊密的合作。布林肯也在美印戰略伙伴關係論壇活動上發表講話,稱莫迪本次訪問促成了許多交易、協議和交流,美印雙方正在貿易投資、技術和創新、供應鏈、員工培訓等方面共同努力。

從上述一系列美印合作,再回看可能40餘年後不獲續簽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世局的同與異漸明。

中美關係|從貿易戰到晶片戰,打一打更健康

中美關係|從貿易戰到晶片戰,打一打更健康

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7月6日開始訪問中國,這是近來訪問中國的第二位拜登政府高級官員。但是另一邊中美晶片科技戰如火如荼。

美國、日本、荷蘭聯手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製程晶片製造設備後,中國宣佈將於2023年8月1日起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鎵和鍺在晶片製造、通信設備等行業具有廣泛應用。中國對在儲量和產量都佔有絕對優勢的原材料進行出口管制,打響了在先進製造領域的反擊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公開宣稱,這一舉措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重拳出擊,不僅能打得某些國家慌,還會打得某些國家疼。

可以看到,中美之間的磋商和溝通已經無法阻止關鍵領域爭奪戰的爆發。

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一開始轟轟烈烈,如今幾乎已不被認可。特朗普政府發起對華脱鈎,現如今脱鈎論已經被歐盟和美國相繼否定。貿易戰之初就有不少專家學者和智庫透過分析給出了貿易戰不可持續、脱鈎不現實的結論。為什麼貿易戰和脱鈎論直到近來才被歐美認為是不正確的?為什麼一個一開始就被認為是不可持續的事情到如今才被糾偏?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2023年7月6日至9日訪華。她6日下午乘機抵達北京進行訪問。據微博賬號及餐廳微博賬號發文,她下飛機後的第一餐,是在北京三里屯的雲南菜館「一坐一忘」吃飯。(餐廳「一坐一忘」微博賬號發圖)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2023年7月6日至9日訪華。她6日下午乘機抵達北京進行訪問。據微博賬號及餐廳微博賬號發文,她下飛機後的第一餐,是在北京三里屯的雲南菜館「一坐一忘」吃飯。(餐廳「一坐一忘」微博賬號發圖)

同樣,中美晶片科技戰現在正酣,從中美各自的優勢看,這場鬥爭也不可持續。中國有原材料有市場,歐美有技術有製造能力有產品,各方都有勝算,誰也沒有絕對的優勢。為什麼這一場註定兩敗俱傷的鬥爭沒有被叫停?中美都沒有理性的力量阻止不必要的鬥爭了嗎?

未來中美晶片科技戰休戰後,是否金融戰不可避免?中美大規模軍事衝突一時半會不會上演,那中美小規模的衝突會不會難以避免?中美各領域的鬥爭將會漸次爆發嗎?非理性的判斷真的佔據了主流?中美是否到了必須打疼問題才能得到糾偏?這會是未來中美相處互動的必經過程嗎?

如果透過各領域不間斷的鬥爭能夠有秩序釋放中美結構性矛盾,從而避免突發大戰的爆發,那麼只能說,貿易戰、晶片戰,打一打更健康。

戰爭還是和平,俄羅斯更願意和誰溝通?

戰爭還是和平,俄羅斯更願意和誰溝通?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藏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最近播發的一篇新聞裏。NBC在7月6日報道,美方過去曾與俄羅斯官員秘密會面,其中包括一次有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參與,以期為結束俄烏戰事奠下基礎。

報道引述消息人士指,雙方的會面拜登知情(白宮方面其後指拜登未有授權相關會晤),報道指會談的目標之一是在可能的情況下保持與俄羅斯的溝通管道暢通,並為未來在結束戰爭方面可能的談判、妥協和外交空間奠下基礎。

報道還指出,其中一次在4月的談判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有出席,而美方有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參與。目前未知這些秘密會談舉行的次數和頻率,但消息稱有談判是在俄羅斯境內舉行。

烏克蘭辦公室表示,他們不會基於未具名消息來源的報道發表評論,但他們的總體立場依然不變,稱在沒有烏克蘭的參與下的談判無法決定烏克蘭的命運,而談判要是具體和公開的。

從上述報道就能知道,決定俄烏是戰是和的開關,既沒有掌握在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個當事國手上,也沒有掌握在美國之外的任何其它國家或國際組織手上,美國才是在背後掌控局面的真正老闆。俄羅斯對此非常清楚,一直在和美國進行秘密接觸。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2023年6月17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出席俄羅斯總統普京與非洲領袖代表團進行的會議,討論俄烏和談的建議。 (Reuters)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2023年6月17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出席俄羅斯總統普京與非洲領袖代表團進行的會議,討論俄烏和談的建議。 (Reuters)

美國也一直在巧妙把握戰爭邊界,一方面不斷加大對俄羅斯的制裁力度,大力軍援烏克蘭,支持烏克蘭收復烏東失地,另一方面又嚴格限制烏克蘭使用軍援武器的範圍和用途,要求烏克蘭不得用美援武器攻擊俄羅斯本土,從而避免和俄羅斯發生直接衝突,為美俄關係與介入談判保持着彈性。

事實上,自俄烏戰爭開打以來,雖然美俄互放狠話,但是雙方同時也在通過特殊管道保持聯繫,以免戰爭失控。公開消息顯示,美俄國防部長、參謀總長以及負責情報國安的高級官員,都曾進行過電話交談或秘密會面,地點包括但不限於俄、美與土耳其等國。

俄烏之所以還在打,除了普京和澤連斯基都沒有退路(一個放棄所佔他國領土就得垮台,一個放棄收復領土就得成國家罪人),都還有戰爭能力,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美國軍火與能源集團在這場戰爭中的利益還沒有得到滿足,華盛頓更廣泛的地緣政治目標還沒有完全實現。

但,凡事有始必有終,不管什麼樣的戰爭,總會有結束的一天。隨着戰事推進,俄烏雙方(至少有一方)終究有撐不住的一天,美國的利益也會在與俄羅斯、歐洲、烏克蘭等利益板塊的互動中得到鞏固,達成新的地緣格局平衡。也許要等到那一天,和談才能被公開擺上桌面,戰爭才會最終平息。

在此之前,勸和促談是個道德議題,代表了一種嚮往和平、反對戰爭的價值取向,而非可行性技術議題。包括中國、巴西、印度以及一些歐洲國家在內,都希望戰爭能早日停息,都在為此努力,但是戰爭何時平息,取決於支配戰爭的內在因素,而非外部調停努力。

集束彈不自用「當禮送」 美國傳無視禍害供烏 只因一舉數得?

集束彈不自用「當禮送」 美國傳無視禍害供烏 只因一舉數得?

路透社7月6日引述美國官員稱,預料美國最快7日公布新武器援助計劃,它包括向烏克蘭提供由155毫米榴彈炮發射的集束彈(Cluster munition),以對抗俄羅斯軍隊。集束彈可釋放大量小型子炸彈,在大範圍造成巨大的殺傷力。

其中一名官員說,華府已認真考慮這計劃最少1週。

路透社稱,白宮表示正積極考慮向烏克蘭提供這種炸彈,但暫未有消息公布。

集束彈可在美國和盟友已供烏克蘭的榴彈炮發射器上使用。華府這次傳出援烏的集束彈為常見的155毫米口徑,已廣泛在戰場上使用。

烏克蘭局勢:圖為2022年6月27日,一名男子站在烏克蘭斯拉維揚斯克(Sloviansk)住宅區投下集束炸彈的導彈殘骸旁拍照。(Getty)

烏克蘭局勢:圖為2022年6月27日,一名男子站在烏克蘭斯拉維揚斯克(Sloviansk)住宅區投下集束炸彈的導彈殘骸旁拍照。(Getty)

根據新華社的資料,集束彈是一種通過擴大殺傷面積來提高殺傷效能的航空炸彈,實際上是一種子母彈。

當炸彈降落至預定的高度或到達設定的時間時,它自動打開,釋放出數十甚至數百個小炸彈,而它們在碰擊地面目標時爆炸,在大面積內對人造成極大殺傷。

集束彈是1899年《海牙第三宣言》中明文禁止使用的「極度殘酷」的武器。

迄今已有百多個國家簽定《國際禁用集束彈公約》,但美俄中等國家均未簽署。

美國北約用得多

美國在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中,投擲1萬多顆集束彈。在科索沃使用美制BLU97和「石眼」集束彈。它們除具有摧毀物資和燃燒功能之外,還具有殺傷人員的功能。

集束彈發射後啞彈率很高:由於一系列原因,它們往往無法正常發揮功能,例如作戰前的搬運、儲藏和投放時的操作不當,以及由於投放到較鬆軟的地面,集束彈就無法正常引爆,許多子炸彈可能不會爆炸。未爆炸的集束彈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威脅民眾性命。

波斯灣戰爭中就有數萬個子炸彈沒爆炸,在戰爭結束後的幾個月內,伊拉克和科威特時常發生因子炸彈爆炸導致人命傷亡的事件。

五角大樓發言人萊德(Pat Ryder)2023年7月6日出席記者會時稱,美軍有多種集束彈,而考慮烏克蘭的不會包括舊款集束彈,且啞彈率不會高過2.35%。

美國曾有不再使用啞彈率高於1%以上的集束彈的做法,但特朗普(Donald Trump)2017年上台後廢除這種做法。惟國會其後禁止這類集束彈的生產、轉移和使用。

圖為1991年波斯灣戰爭中一名軍人在沙漠中操作微型衛星接收器(SLGR)。(U.S. Army)

圖為1991年波斯灣戰爭中一名軍人在沙漠中操作微型衛星接收器(SLGR)。(U.S. Army)

清理困難 遺害多年

美國對其在「沙漠風暴」行動所做的評估報告也表明,包括集束彈在內的一些非制導炸彈常會無法擊中目標,並造成連帶破壞。有大量的集束彈插到地下,有的深達半米,為清除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

北約(NATO)軍隊在科索沃共投放1,392枚集束彈。北約認為,有8%至12%的炸彈沒爆炸,且地面上還留有34,744個沒爆的小型子炸彈。

鑑於集束彈造成的危害,國際紅十字會2000年9月5日在日內瓦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中呼籲:必須禁止對人口稠密地區的軍事目標使用集束彈及其它形式的子母彈。

為何又拿來供烏?

美國最後一次使用集束彈藥是2003年伊拉克戰爭,但隨着衝突轉向發生在平民人口更加密集的城市,美國決定不再繼續使用這種彈藥。

連美軍叫停使用的集束彈,何為現在又拿存來供應烏克蘭?

美國過去1年動用彈藥庫內庫存的155毫米口徑傳統炮彈,並供烏逾200萬枚炮彈。美國的盟友也已提供數百萬枚。155毫米炮彈可攻擊24至32公里外目標,使典成為烏克蘭地面部隊的首選彈藥。烏軍每日消耗成千上萬枚155毫米炮彈。

這種情況讓美國和盟友的彈藥庫存趨向緊張。即使加緊生產,烏克蘭這種消耗速度也肯定會對生產構成壓力。

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 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分析師布羅布斯特(Ryan Brobst)稱,集束炸彈是有吸引力的選擇,因它將幫助烏克蘭用較少的彈藥摧毀更多的目標。此外美國自從伊拉克戰爭後就沒在使用,彈藥庫存充足,能立刻提供烏軍所需。

兩院共和黨議員2023年3月向拜登政府發出的信件稱,美國集束彈庫存或有約300萬枚,呼籲白宮送出這些彈藥,以緩解美國生產戰爭物資的壓力。

布羅布斯特稱集束藥比單一炮彈更有效,因它們能對更廣泛的區域造成傷害。他稱 這對烏克蘭來說很重要,因為他們試圖清除俄羅斯戒備森嚴的陣地。

他認為集束彈供烏不僅能立刻解決烏克蘭彈藥短缺的問題,還能減輕美軍155毫米彈藥庫存壓力。

烏克蘭局勢:圖為2022年6月10日,烏克蘭哈爾科夫郊區一處有一個空的集束彈容器插在地上。(Reuters)

烏克蘭局勢:圖為2022年6月10日,烏克蘭哈爾科夫郊區一處有一個空的集束彈容器插在地上。(Reuters)

俄烏都用過

儘管國際機構與專家大力呼籲不要使用,它從未在戰場上絕跡,俄烏戰爭也不例外。在2022年2月24日俄烏開戰以來,無論是烏軍,還是俄軍,都有持續使用集束彈的記錄。

在俄烏戰爭爆發初期的3月,國際特赦組織和人權觀察指俄羅斯使用集束彈,並瞄準一間有平民躲藏的幼兒園。

俄軍2023年3月在烏控的烏東地區發射導彈,並使用無人發射炮彈攻擊。當地警方稱俄軍除了使用S-300導彈,也用集束彈。

事發一個月後,烏克蘭頓涅茨克(Donetsk)州長基里連科(Pavlo Kyrylenko)稱,俄軍曾用集束彈攻擊一個小鎮。

耶倫:美不尋求贏家通吃脫鈎脫鏈 李強:中美加強合作是現實需求

耶倫:美不尋求贏家通吃脫鈎脫鏈 李強:中美加強合作是現實需求

7月7日下午在北京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面的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稱,美方不尋求「脫鈎斷鏈」,願同中方落實兩國元首峇里島會晤共識,加強溝通,避免因分歧導致誤解,在穩定宏觀經濟、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加強合作,尋求美中經濟互利雙贏。

李強表示,中美兩國能否正確相處事關人類前途命運。希望美方秉持理性務實態度,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動中美關係早日重回正軌。加強合作是中美兩國的現實需求和正確選擇。雙方應通過坦誠交流,就雙邊經濟領域的重要問題加強溝通、尋求共識,為中美經濟關係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

耶倫訪華:圖為2023年7月7日,中國總理李強(右)在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與訪華的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又譯葉倫,左)進行會談。(Reuters)
耶倫訪華:圖為2023年7月7日,中國總理李強(右)在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與訪華的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又譯葉倫,左)會談。
耶倫訪華:圖為2023年7月7日,中國總理李強(不在圖中)在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與訪華的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又譯葉倫,左)會談。

李強談到中美關係時稱,在經歷過一輪風雨後,一定見到更多的彩虹。

耶倫在會上表示美國、中國不應讓分歧導致誤解,損害兩國雙邊關係,又指公平規則對中美都有利。

耶倫稱美國尋求基於對兩國都有利的公平規則,與中國良性競爭,不採取贏家通吃(Winner-take-all)的做法,她稱「我們尋求良性經濟競爭,這種競爭不是贏家通吃,而是通過一套公平規則,隨着時間,可使兩國受益。」

她表示華盛頓在某些情況下需要採取有針對性的行動,以保護國家安全,但對此類行動的分歧不應危及更廣泛關係,「在這些情況下我們可能會存在分歧。但我們不應讓任何分歧導致誤解,從而不必要地惡化我們的雙邊經濟和金融關係。」

耶倫訪華:圖為2023年7月7日,中國總理李強(右)在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與訪華的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又譯葉倫,左)在會談開始前握手。(Reuters)

耶倫訪華:圖為2023年7月7日,中國總理李強(右)在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與訪華的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又譯葉倫,左)在會談開始前握手。(Reuters)

耶倫稱,她希望這次訪問能促進中美之間建立更定期的溝通渠道,又指兩國都有責任在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上發揮領導作用。

這是耶倫訪華行程的第2天,她7月6日下午抵達北京。她7日在會晤李強前,先跟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劉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