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 最強 ’
近十年來最強沙塵暴席捲我國北方12省區市
治沙防沙需久久為功
3月15日,我國新疆、甘肅、內蒙古、北京等12省區市出現明顯的沙塵天氣,能見度在1公里左右,局地不足300米。根據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監測數據,北京市大部分地區PM10濃度超過2000微克每立方米,海淀四季青站達3572微克每立方米。
這次近十年以來最強的沙塵暴,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要解決全球生態和氣候問題,既需要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道路,也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世界共用中國防治荒漠化經驗,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本次沙塵主要起源於蒙古國,是近十年以來最強的一次沙塵暴
根據國家標準《沙塵暴天氣等級》,沙塵天氣的等級主要依據沙塵天氣當時的地面水準能見度劃分,依次分為浮塵、揚沙、沙塵暴、強沙塵暴和特強沙塵暴五個等級。這場沙塵暴,已經達到強沙塵暴天氣過程級別。
“這次過程,影響範圍非常大,包括西北、華北地區。從強度來看,是近十年以來最強的一次沙塵暴天氣過程。”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主任張碧輝介紹。
沙塵暴捲土重來,原因是什麼?
據介紹,本次影響我國北方地區的沙塵主要起源於蒙古國。3月13日以來,蒙古國大部分省份相繼遭遇特大沙塵暴和暴風雪等災害性天氣。由於蒙古氣旋發展強盛,沙塵隨著氣旋後部的冷高壓東移南下影響了我國北方大部地區。
張碧輝表示,這次沙塵暴天氣的成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下墊麵條件下,前期蒙古國包括西北地區氣溫偏高明顯,普遍偏高5至8攝氏度,蒙古國大部分地區近期降水稀少,地表條件比較易於沙塵天氣發生;另一方面,受比較強的蒙古氣旋影響,從新疆北部、甘肅中西部、內蒙古大部、華北北部都出現了6至8級陣風天氣,為沙塵天氣提供了很好的熱力和動力條件。
據了解,北京3月份觀象臺常年平均(1981年至2010年平均)沙塵日數為2.4天,最多為12天(1954年),2000年以來最多9天,出現在2001年。最近一次沙塵暴出現在2015年4月15日。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介紹,北京每年春季都會有沙塵天氣,只是強度不一樣。“以前,北京的局地揚沙也很厲害,一颳風,北京的那些沙石坑、裸地農田都會捲起沙塵。近十年,北京本地治理荒灘裸地,效果已經比較明顯。北京本地的局地揚沙也還有,但是比較弱了。”彭應登説。
從沙塵過程的逐年分佈可以看到,近年沙塵災害呈減弱趨勢
“沙塵暴的成因複雜,沙塵源是物質基礎,強風是動力條件,不穩定空氣狀態是重要的局地熱力條件。”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告訴記者。
資料顯示,我國沙塵暴主要出現在黃河以北地區。早在13世紀的元代,北京就有沙塵暴的記錄。明清至民國,沙塵暴繼續發展。北京沙塵在上世紀50年代最為嚴重,年均沙塵日數近70天,其中滿足沙塵暴級別的天數達5天。
“好多年沒見過這麼大的沙塵暴了。”這次沙塵天氣之所以在全網“刷屏”,也從側面表明:近些年北方發生同類天氣的次數似乎越來越少了。從統計結果看,也的確如此。自1961年以來,我國沙塵天氣呈明顯下降趨勢。從2000年以來沙塵過程的逐年分佈可以看到,近年沙塵災害呈減弱趨勢。
據中國氣象局《2019年大氣環境氣象公報》顯示,2011年至2019年,沙塵暴較前些年顯著下降,年均不到2次,有5個年份僅發生1次,強沙塵暴年均1.1次。
治理沙塵暴,植被恢復是重要手段之一。2000年以來,我國北方地區易起沙塵的土地面積比例整體呈下降趨勢,高度和極易起沙塵的土地面積比例從2000年的48.1%降至2019年的41.9%;輕度和不易起沙塵的面積比例從2000年的30.3%上升至2019年的39.6%,表明我國北方地區高度和極易起沙塵的土地正逐漸向中度、輕度和不易起沙塵過渡,植被防風固沙生態功能顯著提升。
2000年至2019年,我國北方地區植被生長季降水呈增多趨勢,平均每年增加2.3毫米;平均氣溫升高幅度為每10年0.28℃。降水增多、熱量增加對植被生長和生態恢復有利,加之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生態工程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植被覆蓋狀況的改善,植被對地表土壤的抗風蝕作用顯著增強。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監測數據顯示,2004年以來,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三個監測期均保持縮減態勢:荒漠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沙區植被狀況和固碳能力提高了,區域風蝕狀況和風沙天氣也下降了。
中國重大生態工程規劃期限之長、覆蓋範圍之廣、投資力度之大,世界罕見
我國有毛烏素、渾善達克、呼倫貝爾、科爾沁四大沙地,位於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兩屏三帶”中的北方防沙帶,總面積達11.42萬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內蒙古、陜西、吉林、河北、遼寧、寧夏等地。經過多年治理,四大沙地林草植被累計增加226.7萬公頃、沙化土地減少16.9萬公頃,平均植被覆蓋度分別達到43.62%、42.68%、38.24%和68.27%,實現了生態整體改善。
這份成績背後是中國長期以來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
“1978年以來,我國相繼實施的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累計投資超過1萬億元,極大地改善了全國生態狀況。”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工程規劃期限之長、覆蓋範圍之廣、投資力度之大,世界罕見。如三北工程區,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1183平方公里。在京津風沙源工程區,內蒙古、陜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條生態防護林帶和成片森林帶……
中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西起塔裏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在這條萬里風沙帶上,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廣袤戈壁,約佔全國風沙化土地面積的85%。
誰又曾想到,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努力,人們通過遙感影像地圖欣喜地看到,中國北方黃沙中動人的綠色,正由過去的一個一個點,連成一片又一片!
“全球新增綠色1/4來自中國!”國際上根據衛星數據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綠化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其中相當一部分源於沙區國土綠化。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這一歷史性轉變,得來殊為不易。
于1978年成型的三北防護林工程,開創了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先河。40多年來,在幾代人、億萬群眾的努力下,三北工程在我國北疆築起了一道綿長的綠色防線,線上出現了河北塞罕壩、山西右玉、內蒙古庫布其等一批植綠護綠的成功典範。
不僅如此,1999年,四川、陜西、甘肅3省率先開展了退耕還林試點,由此揭開了我國退耕還林的序幕。1998年特大洪水後,長江和黃河上中游地區成為退耕還林還草的主戰場,國家無償向退耕農戶提供了糧食與生活費補助、種苗造林補助。20多年間,我國已有4100萬農戶參與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1.58億農民受益於此。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國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十四五”期間,國土綠化目標基本確定,力爭到2025年,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57%,60%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評價説:中國率先在世界範圍內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為全球實現聯合國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作出了巨大貢獻。
荒漠化防治已進入“啃硬骨頭”的階段,治理難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任務更加繁重,必須倍加努力
“人努力,天幫忙。”近年來,針對大氣環境的持續改善,環保部門曾如此歸因。事實上,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沙塵暴並非人類努力就可以消除的。
“沙塵暴是一種氣象災害,主要受大氣環流影響,人類不能在短期內消滅沙塵暴,但可以通過生態修復措施改善下墊面植被覆蓋狀況,緩解其危害。”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呂世海告訴記者。
沙漠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治沙並不是要“消滅沙漠”,而是在尊重科學、遵守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治理人為造成的沙化土地。
治沙防沙,還需久久為功。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基數大、影響廣。當前,荒漠化防治已進入“啃硬骨頭”的階段,治理難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任務更加繁重,必須倍加努力。
針對2021年以來北方地區已經出現2次強度高、影響範圍廣的沙塵天氣過程,柴發合建議:“一是持續推進北方地區重點沙源地保護,制定草原生態脆弱區産業準入政策,減少人為活動對草原植被的擾動與破壞,進一步降低內源型沙塵天氣的發生頻率;二是強化跨境沙塵天氣的應對機制建設,建立中蒙土地荒漠化與沙塵天氣聯合監測和合作研究機制,提升區域土地荒漠化與天氣的預警應急能力。”
國際社會應攜手推動全球環境治理,還自然以和諧美麗,為人民謀幸福安康
有人問: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防沙治沙這麼多年,為什麼還是沒能擋住近十年來最強的沙塵暴?
事實上,沙塵暴問題早已國際化。當荒漠日漸蔓延時,不止中國,其他國家也受到沙塵暴的侵擾。
蒙古國遭遇的特大沙塵暴,與土地退化有著密切關係。氣候變化、對草牧場的不合理利用、礦産開發以及生物種群等多種因素,導致該國面臨嚴重荒漠化威脅。據聯合國預計,未來全球有15億人口會受到土地退化威脅,即每5個人中就有1個受害者。全球荒漠化面積近3600萬平方公里,9億人遭受荒漠之害,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或間接面臨土地退化威脅。
沙塵暴不需要護照就能跨過國境線。無論是沙塵暴還是其他國際性環境問題,受到影響的都不僅僅是某一個國家,治理環境問題也遠非只憑一個國家的力量就可以完成。
雖然中國的“林”擋不住全球的“沙”,但中國的經驗可以幫助治理全球的“沙”。在幾乎所有涉及生態保護的國際合作機制中,中國一直認真地履行責任。
近5年來,我國積極參與推動國際防治荒漠化進程。2017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中國舉辦,中國推動公約進程,促進公約出臺了《2018-2030年戰略框架》。中國成功舉辦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全球紀念活動暨“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動高級別對話、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主席團會議等重要活動,發佈了《“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動倡議》。202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履約辦公室正式掛牌。
中國的實踐充分證明,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産力。綠色發展利國利民、功在韆鞦,這條路子是正確的,要堅定不移走下去。中國生態治理的不懈努力,也為世界開出了“中國藥方”,亟待全球攜手合作。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家園,荒漠化防治是關係人類永續發展的偉大事業。加強防沙治沙國際合作,共建共用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是現實和未來賦予當代人的使命。國際社會應該共同努力,推動全球環境治理,還自然以和諧美麗,為人民謀幸福安康。(本報記者 李雲舒 管筱璞)
▲日本預測台北下週可能會下雪(圖/翻攝自日本氣象協會)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入冬以來最強冷空氣23日(六)報到!不過寒流還沒來,已經有各種超低溫預測。近日前氣象主播李富城在臉書上表示,根據美國「全球預報中心」所作的預報, 24至25日台北最低溫只有3、4度。現在連日本氣象協會也預告25日台北可能會下雪氣溫是1~4度,引起民眾關注。
日本氣象協會18日下午5點(日本時間)發表一周天氣預測,指出台北市在25日預測會出現1~4度低溫,濕度84%,還出現「雪人圖樣」,有下雪的機會。消息傳出引起台灣網友相當關心。
有網友截圖表示,自己手機「奇摩天氣」六、日真的出現下雪符號,最低溫約2~3度(如下圖/網友提供)。由於日前前氣象主播李富城引述「美國全球預報中心」預測台北下周會有3度低溫的預報,加上現在日本氣象協會也預測,讓大家也好奇最後是否真會下雪。
根據氣象局資料預測,下週日、下週一(24日、25日)受寒流影響,各地溫度明顯偏低,北部及宜蘭最低溫約6~8度,中南部9~10度,花東12~14度,即使是白天溫度也相當低,北部及宜蘭最高只有9~10度,整天都會相當寒冷;中南部最高溫12~14度,花東13~16度,都會有寒意。
中央大學大氣系副教授吳德榮表示,電腦數值每天都在變,現在談預測溫度多少會有誤差,只要民眾知道將有寒流來,事先做好準備即可。至於低溫是幾度,要等接近再說。但他也表示,這波冷空氣是入冬最強,溫度和濕度假設符合的話,23日(六)高山有機會下雪。
氣象瞬息萬變,氣象局表示目前預測25日(下周一)水汽少,因此對日本氣象協會預測結果持保留態度。許多網友看了直說,「真的假的?!」「如果下雪就不用去合歡山了」,但也有人指出,陽明山下過很多次,台北不是沒有下過雪,也有人好期待「希望到時能打雪仗」。
▼玉山氣象站下雪資料照。(圖/氣象局提供)
褲頭鈎晾衫架 跳樓漢檢命
神奇褲頭戰勝死神,救跳樓漢一命。一名中年男子疑不堪失業打擊,昨晨由北角十一樓住所跳樓尋死,幸飛墮五層樓後,褲頭被六樓外牆晾衫架鐵鈎鈎住,得以保命,他背向天被倒吊半空,「死過翻生」後,重燃求生念頭,即用兩手拚力撑着下層冷氣機頂,大叫「我冇力啦!」消防「飛將軍」游繩而下,攬緊其腰固定,同袍則爆門進入六樓單位拯救,該男子「半天吊」半小時,終成功被救入屋,送院檢驗。有目擊街坊稱感心驚膽戰,又指「救命」褲頭堪稱「最強最勁嘅褲頭」。
該名大命男子姓袁(四十四歲),有一兄一姊,他與兄長同住丹拿道友福園十一樓一單位。袁身材瘦削,因失業賦閒在家,並疑患情緒病。昨晨十時許,袁疑「灰爆」下萌死念,打開窗門一躍而下,當飛墮至六樓,眼看將要直墮地上非死即傷之際,幸袁所穿的灰色褲的褲頭近後腰位置,剛巧鈎住六樓一單位外牆晾衫架的兩個鐵鈎,不單卸去下墜重力,而且褲頭堅韌無比,可承受袁的重量,令袁得以保命,不致直墜地面,他則「背向天、面向地」倒吊於半空,有如電影中的超人騰空飛行。
成功獲救 街坊拍掌
街坊目睹此幕驚險場面,初以為袁抹窗或晾衫不慎墮樓,立刻報警。消防員趕抵救援,因大廈有平台,無法開動雲梯升上六樓拯救,加上該單位無人在家,消防兩名「飛將軍」由七樓游繩而下,緊攬袁的腰部以固定其身體,袁則時而一手抓着晾衫架、一手撐着下層冷氣機頂;感不支時改用雙手拚力撐着冷氣機頂,叫着:「我就嚟冇晒力o架啦!」「飛將軍」則叫他「千祈唔好亂咁郁呀!」場面緊張。
與此同時,消防員撬門進入六樓單位施救,袁「半天吊」半小時後,終被救回屋內,送院檢驗,街上圍觀的街坊見袁成功獲救,紛拍手鼓掌。現場未有檢獲遺書,警方列企圖自殺案處理。目擊事件的姓杜五金店職員稱:「當時真係好擔心條褲唔夠力,拉唔住佢(袁)。」姓布髮型師謂:「幾驚佢(袁)跌落嚟呀,搞到我個心都唔舒服。」
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工程師盧覺強表示,事主飛墮約十五米,估計他體重五十五公斤計算,其下墜速度為六十二公里,需時一點七秒,產生的撞擊力有二百四十公斤。晾衫架無損毀,褲又無爛,並將事主吊在半空,事件確實較為罕見。